级别: 圖文專員
UID: 1459780
精华: 0
发帖: 52576
威望: 0 点
金钱: 427034 RMB
贡献值: 228 点
注册时间: 2020-09-01
最后登录: 2024-11-13
0楼  发表于: 2024-10-17 00:08

[武侠]穿越天龙八部之风流虚雨(全)-29

  

正文 第133回 入朝(二)



赵煦道:“用人不疑,疑人不用。近日此人将赴京城,孙儿会集群臣,与他会面。此人若是野心勃勃,孙儿必不会重用。若是其心情淡薄,我会托以军国重任。我派人打探此人消息,皆说仁义著于江湖。此事皇祖母勿须担心,孩儿心中有数。”

高太后看着赵煦意气风发、有些趾高气扬,心中不由暗叹,寻思此人与其父性情相似,好大喜功,急功近利,也不是一位纳谏明主。但事已至此,她已无回天之力,高太后望着赵煦,面色郑重的说:“若是重用老臣,凡事不要操之过急,或能保住江山社稷。大宋在你手中,或是强盛,或是败亡,你好自为之吧。此外,你若起用胡七业,必须要在武林中扶持一个声名相仿之人,与其抗衡,免得此人坐大。”

赵煦此时大权独握,正在出神,高氏的话似乎没有听到。满心想的却是如何破阵杀敌,收复燕云十六州,幻想自己坐上高头大马,统率百万雄兵,攻破上京,辽主耶律洪基肉袒出降。想到这里,他不由雄心勃发,向高氏行了一礼,然后神色得意走出崇庆殿。

新任宫廷御林军统领是逍遥派范百龄,改名为令百范。当初于虚雨之所以派他率派中弟子入宫,一是因为赵煦好棋好画,是位有才华的人,让范百龄进宫正是投其所好;二是范百龄为人精细,而且性喜棋艺,让人觉得胸无大志。

函谷八友虽然武功不是很高,但每人都有一手绝技,武林中人都以为是杂学,不想今日在政治场上却能发挥巨大作用。范百龄进宫后,见棋忘事,被原统领告到赵煦眼前。不料赵煦也喜好棋艺,听说令百范棋艺无双,要他前来陪他对弈一盘。

赵煦棋艺甚高,内宫众人、文武百官中善于对弈的,大多不是他的对手,间或有人棋力胜过他的,但畏惧他是皇帝,又不敢胜他。令百范听从于虚雨的计策,先是大胜他一盘,然后指点他一下,逐渐赢他少些,再与他下成平手,然后略微输他一点。

下棋有赢有输才有意思,光输不赢或光赢不输都会让人兴趣索然。赵煦为人好胜,见令百范胜他之后,指点几句,果然见识不凡,自己也进步不少。令百范在侧,让赵煦苦闷的日子增色不少,很快就对他信任有加。

于虚雨此时已携众女来到京城,在京西一座大庄院安置。范百龄几乎每日都将宫内情况,向他详细述说一下。赵煦虽然精明,但毕竟年幼,被范百龄一番手脚,竟然将他视为心腹,又见他武艺高强,封他为御林军副统领。

范百龄得到赵煦信任后,见赵煦因高氏独揽大权而心中郁闷,按照于虚雨交代,挑拨他发动宫廷政变。赵煦见范百龄除棋力高外,计谋颇多,几件难以处理之事,让他三言两语分析的头头是道,解决的非常圆满,对他信任有加,更是言听计从。其实范百龄虽然精明,但是在许多问题却不是他能处理,许多主意都是于虚雨与李秋水、院星竹等人商议后,授意他去做的。

于虚雨见赵煦落入套中,让范百龄以增加皇上势力为由,在御林军中安插逍遥弟子。赵煦得到一本兵书,却是江湖上鼎鼎大名的胡七业所著,赵煦一心要压过辽国,一见兵书见解独到,与历代兵书大为不同,但针对当代国情,却提出了许多强兵策略,不由视之为宝。

范百龄已经被赵煦依为左膀右臂,凡事都喜欢与他商议。但赵煦认为范百龄计谋虽多,但是来得却慢,常常要深思一夜才能想出办法。其实那些主意都是于虚雨在幕后遥控指挥。

范百龄在赵煦心目中威信渐增,他提起于虚雨、胡七业两人时,将他们吹捧得无所不能,渐渐加强了赵煦对两人的重视。赵煦让范百龄密召于虚雨、胡七业进宫,欲要结交这位武林中的传奇人物,遭到两人的婉然拒绝,反而更吊起赵煦的胃口。

赵煦看重于虚雨,主要是因为于虚雨身为武林盟主,手下绿林好汉无数。但胡七业此人,观其所著兵书,定是大才,以他之才若能入朝辅佐,必能如周武王之姜子牙,刘备之诸葛亮。况且胡七业淡薄名利,应该算是世外高人。

赵煦连催数次,于虚雨索性称病不来,胡七业却秘密进宫见驾。赵煦见胡七业谈吐不凡,思事慎密,断事如神,不由大为欣赏,想请他入朝为官,胡七业道:“臣为布衣,一生向往田园生活,不愿操心劳累。”

赵煦觉得胡七业既然不愿为官,野心当然不会很大,有他在朝上辅佐,必能早日掌权,完成雄心大略。问计胡七业,胡七业道:“如今太皇太后掌权,任用一帮老臣在朝,臣即便有治国妙策,也不能实施。若陛下掌权之后,臣愿效犬马之劳。如今,我可在宫旁居住,陛下若有要事,臣奉召必会竭力而为。”

赵煦一听胡七业愿意相助,不由大喜,当夜与胡七业密议如何得掌大权。胡七业对宫中局势了解的清清楚楚,自然早有一番计划。见他年少气盛,好大喜功,道:“如今太皇太后掌权,政治清明,陛下何必急于一时。太皇太后年龄已大,他日归天之时,我等再大展宏图就是。发动宫廷政变,夺回大权,此事不难。但陛下如何面对天下子民?如何处置太皇太后?”

赵煦不待胡七业说完,听闻夺回大权不难,已是急不可耐,道:“孤本来就是皇上,对天下子民说是亲政即可。至于太皇太后,自然要让她颐养天年。不知如何才能夺回大权?卿家请教我,事成后必封你为宰相。”

胡七业笑道:“臣本无心出仕,感陛下知遇之恩,不得已出山相助。若陛下欲急夺大权,只有发动宫廷政变。但陛下不要露出风声,对太皇太后恭敬有加,容臣徐徐布置。”

赵煦心盼大权在握,急道:“需要布置多长时间?”

胡七业道:“多则半年,少则三个月。我暗自招募忠于皇上之人,秘密安插于禁卫军及周边军队。陛下身边人多为太皇太后心腹,先须将其撤换,改为亲信护卫,先确保陛下安危。然后按计划为陛下亲信求职,徐徐安排出去,待陛下亲信在京城周围部队过半后,即是发动政变的时机。”

赵煦闻言,考虑一阵道:“如此苍促,那里去这许多忠义之士,倘若此事泄露,太皇太后必然大怒,我的皇位恐怕不保。”

胡七业道:“臣身在武林,知道各门事情,容臣挑选百名高手分批入宫,陛下一一安置就是。不过陛下不宜操之过急,恐太皇太后疑心。辽国高手上次前来行刺,武林中人出手将其击退,若是流言辽国高手再次前来,则高手入宫顺理成章。现在宫中卫士,容臣细细调查,若是忠于皇上的,皇上也可重用。如此禁宫之内,都由皇上掌控,则进可以逼太皇太后交权,即亦可以自保。”

赵煦闻言大喜,道:“卿家可从速办理,孤静候佳音。”

胡七业又道:“不知陛下在朝堂之上可有可靠亲信?”

赵煦思忖良久道:“太皇太后把持朝政多年,即便有些亲信,也未得重用。”

胡七业道:“请陛下提供一份名单,让臣想想办法,如何让这批人近日得以重用。”

赵煦听于虚雨讲完,暗忖道:“这胡七业真是忠臣,想法设法培养我的亲信,而不考虑扶持自己的势力,此人大可让人放心。”

想完,他不由展颜一笑道:“这个简单,我即刻为你书写一遍便是。”

正文 第134回 入朝(三)

胡七业阅完名单,不由大吃一惊,虽然太皇太后掌权,但赵煦暗地里培养的势力也不容小视。他心中虽惊,嘴上却说道:“陛下势力单薄,可以提前开科举招纳贤士。主考官人选一事,太后必会出面干预。我推荐一位才子,名曰孔读,此人才华出众,若让他为考官,必会为天下择出无数贤才。陛下秘密召见他后,若觉得他为忠义之士,则礼遇于他,他必会感恩图报,对陛下忠心耿耿。此事可在朝议时,让亲信大臣举荐此人,与众臣当场论文,其才能必能让众臣悦服,此时陛下装作龙颜大悦,勿要请示太皇太后,当厅宣布道:‘我久寻找博才之人,为科举考官,今得此大才,你便为科举主考官吧。’若太皇太后询问,你回答说:‘朝中众臣在朝堂日久,都有舞弊的嫌疑,若得此人为主考官,则此次科举必为朝中选些良才。’太皇太后若不存私心,此事必然不会作梗。”

赵煦闻言盘算一会,道:“他为主考官,怎样能择贤才为我用?”

胡七业答曰:“若太皇太后任命主考官,必会择旧臣出任,如此新选之人都为太后旧臣门人。若陛下推荐亲信为主考官,必定惹太皇太后起疑。孔读为主考官,其事则大不相同,孔读为陛下出力,所选才子皆为他的门生,我再私下约见授意,他们自然只知有皇上,而不知有太皇太后。”

赵煦与胡七业一番交谈后,心中有底,按照计划,将身边卫士以武艺不高的名义渐次撤换,又将胡七业提供的忠诚卫士名单,分拨到京城各军担任军官。四个月后,二百余名江湖高手分散到禁卫军等处为官,逐渐形成了一股很强的实力。

而孔读也不负众望,当厅震住朝中众臣,使赵煦顺利的命他为主考官。孔读建议考题由太皇太后定夺,太皇太后书写后交给皇上,近臣范百龄自然得知,秘密告诉于虚雨。于虚雨命函谷弟子按题目提前撰出文章,交苏星河修改后定稿。又秘密打点相关官员,使这些人员取得参加这次的资格。

科考考试中自然大获成功,赵煦分别约他们密谈,这批新进之人皆表示愿为皇上鞠躬尽瘁,赵煦因此将他们当作心腹,吩咐朝中势力加速提出拨他们。胡七业不负赵煦重望,想方设法提高赵煦亲信的官位,更得到了赵煦的信任,其身份迅速超过令百范,成为赵煦的首席顾问。

胡七业的科举建议,最得益的是函谷弟子,在科举前三十名中占得二十七席。因为函谷弟子身份保密,除于虚雨等少数人掌握外,其余人都不知他们的底细。左子穆奉于虚雨之命率亲信进京,会合丐帮弟子开始调查朝中大臣的隐私,为以后控制他们做好准备。

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,在胡七业的策划下,政变一举成功,太皇太后被软禁在后宫里,朝中太皇太后起用的重臣或贬或罢,纷纷落马。胡七业开始从幕后转到前台,封为左宰相,成为第一个身居如此高官的武林人物。

朝中原先赵煦培养的心腹此时都得到重用,形成极大的一股实力,与胡七业抗衡。于虚雨此时打探朝中众官员隐私,也大获成功,在暗中搜集他们的犯罪证据后,或将他们收为己用,或将他们送于狱中。赵煦自以为对他忠心耿耿的函谷弟子开始加快上升,迅速占据了各部要职。

朝中重臣中最让人担心的人是王义和,他是赵煦的老师,对赵煦忠心耿耿,而且为官清正,没有什么把炳可以抓住。他在朝中的好友于友安、文风扬等,也都是著名的清官。但是王义和等人也有一个最大的弱点,他们这几人的理政能力太差,没有独挑重担的能力,处事也不果断,因此在赵煦面前逐渐失宠。

赵煦内心中也不希望胡七业坐大,幸亏没有发现他招揽党羽的行为,只是提拔这次科举上来的年轻人,这让赵煦对他的戒备心逐步放松。为了制衡胡七业,赵煦封于虚雨为大内名誉总管,让他挑选忠义之士入朝伴驾。于虚雨借此机会,将函谷弟子安插进来。

胡七业与王义和的矛盾并非水火不能相容,只不过因为政见的不同,赵煦在这方面支持的是胡七业。胡七业将王安石所编的“免役法”和“市易法”改良后,准备在全国推行。但王义和等老臣受太皇太后多年的影响,对新法横加干涉,惹得赵煦非常不快。

王义和毫无忌讳的公开推崇法家,希望能以“征诛”之术压制天下舆论,显得非常自负。但自负得有自负的资本,他的自负与他的能力产生一个巨大的反差,虽然身居右宰相之高位,却没有容人之量和果断的处事能力。

于虚雨所计划的夺权阴谋中,忠心的逍遥弟子扮演了重要的角色,他们逐渐褪去武林的背景,在朝中担任起欲来欲重要的角色。胡七业对函谷弟子非常看重,常常主动寻找良机提拔他们,在某种意义上,胡七业将函谷弟子当成自己的势力。

函谷的招募仍在继续,在培养起绝对的忠诚度后,他们分别以各种名义进入大宋的政治舞台。于虚雨创造的思想培训理论,不仅让他统一了除少林派、五台山等极少数门派之外的中原江湖,还为他培养出了无数忠诚而有才华的官员,成了于虚雨以后独掌大宋江山雄厚的基础。

萧峰(乔峰)在辽国成功得到了国主的信任,凭着一身精深武功屡立大功,并成为辽国历史上第一个异姓的南院大王,手握重兵。李秋水、鸠摩智两人,利用自已的特殊身份,在西夏、吐蕃安置了众多逍遥弟子。于虚雨这位逍遥派掌门,实际上已经掌控了四国的皇宫,成就大事只在于时机问题。

逍遥派弟子分为文、武两路,武路控制汴梁附近兵权之后,分别往边关、各路军队渗透,在胡七业和朝中重臣的保荐下,很快在部队中占据一席之地。文路官员在取得朝中诸部要职后,开始延伸到各州中去,担任地方官员。

在三年多时间里,胡七业在大宋的名声渐长,成为家谕户晓的一位贤相。胡七业对函谷弟子非常优待,这让众人猜测胡七业对于虚雨应该非常忌惮,至少能够看出他不想惹此强敌。做为回报,函谷弟子也对他礼敬有加。

朝野中出现不少有关胡七业野心不小的风言风语,内宫虽然基本被逍遥派弟子掌控,这些弟子也尽量帮胡七业压制这些传言,但是这些传言还是不断的传到赵煦的耳中。他对胡七业开始疑惧起来,开始着力打压他,让胡七业感觉到了潜在的威胁。赵煦着重提拔其他势力,打压胡七业的控制,逐渐剥夺胡七业手中的权利,让王义和、孔读的门生接管。

赵煦此时有了新的动作,下了一道意外的秘旨,传于虚雨进京。于虚雨接报后,心中盘算,估计赵煦要对胡七业进行毁灭性的打击。他盘算良久,觉得到了进宫的时机,随范百龄一起进宫。

赵煦在秘室中接见于虚雨,见他年纪不大,在江湖上声名如此显赫,对他恩宠有加。因为胡七业的权力太大,已隐隐威协到大宋的安危,赵煦着力拢络于虚雨,想让他入朝牵制胡七业。

于虚雨不知出于什么原因,无论如何也不答应,他说道:“臣深谢陛下美意,臣自由惯了,不想入朝,在宫中挂一虚职,整日也倍感压力。陛下有何事要臣去办,只管明言。但入朝之事,臣不能答应,请陛下见谅。”

正文 第135回 入朝(四)

赵煦见于虚雨执意不愿入朝,也不好去勉强他,道:“爱卿既然不愿入朝,我也不好勉强。但是朝中胡七业专权,王义和等人每每与他较量,都不是对手。我恐他势力渐大,我无法控制,因此想请你助我一臂之力。”

于虚雨闻言,正色道:“臣近日住在西郊一所庄院中,陛下若有事让我效劳,臣随传随到。臣手下死士若干,若陛下需要,只管开口就是。”

赵煦闻言大喜,道:“如此,爱卿且少等几天,待我计划完备,我请爱卿到此共商大计。”

于虚雨施礼告辞后,赵煦如令百范前来。两人秘密商议如何限制胡七业,必要时致胡七业于死地。

几天来,赵煦频频召王义和、孔读等人入宫秘议,商议如何对付胡七业。这些消息自然很快就传到于虚雨耳中,于虚雨针对他们商议的计策,有条不紊的进行部署,准备将计就计,一举夺取大宋江山。

在一个风清月明的夜晚,赵煦准备召胡七业入宫,一举成事。因为胡七业武功太高,宫中高手都不是他的对手,赵煦再次召见于虚雨,请于虚雨率领江湖高手进宫。

按照赵煦、于虚雨、范百龄所商议的计划,于虚雨所带五百名高手,扮作禁卫军,以调防的名义进宫。因为宫中密布胡七业的手下,因此计划在绝密中进行。

赵煦将原来胡七业推荐的高手、军官以各种名义,暂时调出内宫。让于虚雨的手下接管内宫防务,在崇德殿设有埋伏,准备好完全之策。甚至将每件可能发生的过程都计算在内,可以说赵煦此举志在必得,用尽了心思。

赵煦对于此事很有信心,于虚雨的武功估计在胡七业之上,而且于虚雨的五百名高手和令百范的亲信设下厉害,只要胡七业敢来,必然难以逃脱这些厉害的布置。赵煦对于虚雨非常信任,因为于虚雨一向非常低调,而且明显得对政治不感兴趣,这让他感动非常放心。

内宫内外开始按计划行动,令百范禀报一切准备就绪。赵煦传胡七业进宫后,以为大计必成,正在盘算除去胡七业后,如何起用能臣,接替胡七业的政务。如何借大宋国势,如何尽早收复失地。

正在赵煦踌跎满志之时,令百范陪着胡七业进来。赵煦见胡七业神态异常,没有往日的恭敬,也不行礼。赵煦脸色一沉,道:“大胆胡七业,见孤为何不行礼?”

胡七业冷冷一笑道:“陛下已非往日之陛下,我亦非往日之胡相,何来如此多的礼节?”

胡七业淡淡的几句话,让赵煦非常恐惧不安。赵煦想起室内的令百范,室外的于虚雨等高手在侧,胆色复壮。道:“大胆,对我安能如此讲话。”

虽有众多高手在侧保护,赵煦还是感觉到胡七业的可怕,因为他除了身居高位,还拥有一身高深莫测的武功,近年来提拨了无数的人员。

胡七业阴寒的脸上,丝毫没有一分恭敬的表情。面对有些慌乱的赵煦,胡七业说道:“臣今日来问问陛下,欲要如何处置臣下?”

赵煦心中的寒意更浓,强挤出一丝微笑,道:“于相何出此言?”

胡七业道:“近日王文和等人权势日高,臣想辞职归稳如何?”

赵煦心里暗喜,表面上却不敢露出声色,因为他突然觉得眼前的胡七业,已经不是平时忠心谦逊的那个人,已经脱下来和善的外衣,露出了可怕的一面。他忐忑不安的颤声说道:“于相是国之栋梁,为何要归隐田园?”

胡七业道:“用人不疑、疑人不用,为何对我见疑?若我归隐,欲起用何人为相?”

赵煦思忖一下道:“王文和能力稍差,但苟读才华出众,有宰相之才。”

胡七业哈哈一笑道:“除了苟读,难道再无可用相才?”

赵煦不知胡七业的用意,但老老实实的回答说:“朝中老臣,有才能者皆非罢即贬,除了年轻官员处,确实只有荀读为可用之人。”

胡七业的语气非常不客气,道:“你以为现在可以掌控朝政吗?你以为你这些布置我不知道吗?你以为你这样过河拆桥的做法是对的吗?我胡七业入朝以来,做过对不起你的事吗?“在胡七业的连连追问下,赵煦显得有些慌乱,他不由有些恼羞成怒,大力喝道:“你这无礼之徒,如此大胆妄为,来人呐,将此贼擒下。”

令百范立在赵煦身侧,却一动不动。

慌乱中赵煦感觉到一些异样,门外传来的脚步声却让他心神复定,他想象着于虚雨从天而降时,胡七业定会惊慌失措,不由露出会心的微笑。

但是门外始终无人进来,室内除了赵煦、胡七业、令百范之外,只有四名于虚雨手下的四名高手,扮作近卫,立于赵煦的身侧。几人对他的命令丝毫不予理会,现在于虚雨也未按计划露面,赵煦的心里罩上了一层阴影,他预感到事情可能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变故。

此时胡七业哈哈一声长笑,对赵煦道:“你的性命早已掌控在我手中,我几年不曾发动,一是觉得你对我一向重用,二则军政两界根基未稳。既然你迫不及待的想寻死,莫怪我翻脸无情。”

赵煦看着胡七业身侧的令百范,下命令道:“令统领,你为何不敢对他下手?于虚雨现在何处?”

令百范未及回答,只见胡七业在脸上一抹,一张精致的人皮面具取下来,胡七业在霎时间改头换面,变成了于虚雨。

赵煦不敢置信的睁大双眼,指着于虚雨道:“原来你和胡七业是同一个人。”

赵煦急急呼喊侍卫护架,可门外静悄悄的,对赵煦的圣意丝毫没有反应。赵煦求救般的对令百范道:“令统领,你速速喊人护驾。”

于虚雨道:“陛下没有必要再喊,内宫近卫都是我的门人弟子,忠于陛下的卫士,内宫中恐怕十中无一。”

赵煦急道:“这不可能。”

于虚雨哈哈大笑,道:“百龄,你对陛下说说你的真实身份吧。”

范百龄向于虚雨行礼道:“拜见掌门师叔。”

赵煦一见,如跌入冰窖中,从头一直凉到脚。他指着范百龄道:“你……你……也是逍遥门人?”

范百龄道:“不错,我正是‘函谷八友’之一范百龄。”

于虚雨又是哈哈一笑,对门口呼唤一下,道:“苟读你进来吧,也好让陛下死心。”

赵煦不知苟读是何人,看门口脚步声响起,孔读走了进来,赵煦像捉住了救命稻草,连忙迎上孔读,道:“孔爱卿救我。”

孔读像是未听到他的话,也不理他,走到于虚雨面前,行礼道:“苟读拜见掌门师叔。”

赵煦见到如此场面,恍若身在梦中,迷迷糊糊,木在当地,再也说不出话来。内宫最为信任的统领是于虚雨的门人,如今朝中最受宠信的孔读竟然也是于虚雨的门人,这些事情若不亲眼所见,打死他也不会相信。

赵煦缓过神来,指着于虚雨对孔读道:“他是你师叔?”

苟读微笑道:“不错,我奉师叔之命,已经在朝三年,为师叔起用了无数函谷弟子。我是“函谷八友”中的苟读。”

赵煦闻言大惊,道:“近些年起用的年轻官员,都是你等门人?”

苟读道:“不错,现今朝堂之上,除了王义和、于友安、文风扬等十余人外,其他重臣或为我派弟子,或已被我派控制。”

赵煦心中大惊,知道于虚雨处心积虑,暗中布置多年,今日摊牌,必已策划出万全之策。请于虚雨对付胡七业,真是天下最大的笑话。

正文 第136回 登基风波(一)

赵煦对孔读道:“当年有人说你出身神秘,要我防范一二,我尚且不信,反而为你辩护。哎,真是忠言逆耳,王相等人屡屡对我提起,说逍遥门人近年势力激增,有不轨之心,我还说他们是道听途说,没有真凭实据。又妄想借逍遥派力量制控胡七业,尽力扶持你们。原来你们策划已久,从一开始便是一个阴谋,从当年契丹人行刺开始,彻头彻尾的就是一个圈套。”

于虚雨哈哈一笑,道:“我逍遥派将执掌天下,以你之庸才,如何能治理好天下。这几年若不是我拦阻你,你出兵辽国,必定惨败而归。如今朝中我逍遥派门人已尽掌文武重权,明日王义和等人也会以通敌叛国罪处斩。不过陛下放心,我不会夺你大宋江山,你的儿子刚刚满月,我可以立他为皇上。”

赵煦此时脸色苍白,指着于虚雨道:“你这叛国逆贼,必不得好报。”

于虚雨道:“你死之后,我必为汉人开疆拓土,你的雄才大略,我会替你完成。”

赵煦这才想起太皇太后当日所言,不由后悔莫及,本想成为一代英主,如今却成为亡国之君。他冷静下来,对于虚雨道:“我今日可以死,但不想死在你等人手中,给我一把剑,让我自行了断。太皇太后年岁已大,皇太后、皇后等是贤淑之人,望你等奉其终老。我儿年幼,希望能留他一条生命。”

于虚雨道:“若非此事关联太大,我也不忍杀你,但政治就是这样残酷。你好生去吧,你刚才所言,我会一一做到。并且以后我会是一位仁君,让百姓安居乐业。”

于虚雨说完,冷冷笑了一声,转身出门。

范百龄拔出腰刀,递给赵煦道:“陛下,于盟主言出必践,你放心去吧。”

说完,他摇摇头叹息一声,不再言语。赵煦北向跪地大哭,道:“皇祖母,今日方信您当日所言,孙儿今日去了,您好生报重。我好后悔,好后悔……”

第二天,宫内忙成一片,传出宋哲宗赵煦遇刺,经御医抢救无效驾崩。第三天午时,王义和、于友安、文风扬等十一户合族三百七十二人,因为通敌叛国、谋杀皇上的罪名,被处以极刑。

朝中传来惊人消息,左相胡七业竟然是中原武林盟主于虚雨,化名胡七业,辅佐朝政。此时先皇驾崩,于虚雨决定恢复原貌,公示天下。

于虚雨、孔读、令百范等人奉宋哲宗幼子赵琪为帝,其母方氏为皇太后,祖母潘氏为太皇太后,诏告天下。皇太后与众官请于虚雨监国,于虚雨苦辞不受,皇太后下诏不准,封于虚雨为中王,兼左相,孔读为右相,所有国内事务,皆由两人商议裁决。

于虚雨此时大权在握,将朝中之人基本换遍,函谷弟子把持朝政、军队,在汴梁设立学校、军校,让苏星校兼任两校校长,开始大规模培养人才,在进行严格的思想教育后,挑选优秀人才安插到部队、地方,实际上已经窃取了大宋的最高领导权。对于虚雨个人崇拜之风,在大宋也悄然兴起。

一年后,皇太后方氏带幼子赵琪禅位,中王于虚雨继承大位,改国号为中,建年号为中元零零零一年,并下诏以后不再更改年号。封王语嫣为皇后,银川公主为西贵妃,木婉清为武贵妃,段阿朱为英贵妃,段阿紫为平贵妃,钟灵为容贵妃,石玉露、崔绿华、梅剑四姐妹皆为妃,各封字号。

于虚雨改革政制,成为政务院,任命苟读为国务院首相,其下设六部十二司,皆选取函谷子弟中优秀者出任。又改革兵制,设立军事院,自己亲掌兵权,将全国兵马八十万,分为八路,每路十万。分由函谷子弟出众者担任。

此事在大宋境内反响很大,各地大宋王族、勤王兵马纷纷起事。于虚雨早已准备,重兵闪电出击,毫无悬念的将这些势力,渐次消灭。经过一年多的战乱,中国逐渐稳定下来。

各项新政纷纷出炉,择地试点后,在全国迅速推行。于虚雨的新政的目标是富民强国,因此受到各地百姓的欢迎,旧的地主官僚集团受到损害,在于虚雨的强硬手腕下,暗地里虽然暗流涌动,却不敢形于表面。时间一长,都逐渐平静下来。

少林派、清凉寺等门派宣布退出武林联盟,因为这些门派大多都是佛门弟子,武林中将他们称为佛门。佛门方丈玄苦发表声明,声讨于虚雨的叛逆行为。昔日联盟今日变成劲敌,这让于虚雨始料不及。

少林派成立联盟后,曾与逍遥派进行过几次火拼,但因逍遥派有强大的军力作为后盾,几次战役均以失败告终。于虚雨因为曾任武林盟主的关系,邀请玄苦大师、单正、神山上人等人谈判,意欲平息中原武林纷争。

玄苦大师等因为于虚雨始终没有派兵围剿各派基地,现在又温言欲要谈判,不知于虚雨心意如何,聚集各派首领协商。单正道:“逍遥派实力强大,派中高中无数,与我等火拼之时,也都是点到为至,没有赶尽杀绝之心。如今他们有军队支持,若要发兵前来,我等恐怕早无葬身之地。不若与他见上一面,听他如何解释。”

玄苦大师与于虚雨相识已久,与于虚雨为敌心有顾忌,少林寺又欠了他的好多人情。若不是神山上人鼓动,寺中长老大多认为于虚雨继位是叛逆,支持神山上人,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。玄苦认为皇帝是谁关系不大,只要国泰民安就行。但是少林寺毕竟是中原武林正义代表,如此大事若是不管不问,让世人看不到一点忠义之心,也不好向众人交待。

神山上人见于虚雨任武林盟主后,陆续收伏众多门派。清凉寺虽然未被兼并,但是声威日下,不由怒火顿生。见于虚雨接得皇位,不由又是嫉妒,又是羡慕,发下声讨檄文,想借此事提高清凉寺和自己的名望。但是佛门与逍遥派火拼几场,才知道于虚雨在武林中的势力,的确不同凡响。若是于虚雨集合派中之力与佛门决战,少林寺尽管实力雄厚,也不可能是逍遥派的对手。神山上人此时信心已无,再没有与于虚雨抗争的勇气,见单正发言后,也闭口不言。

佛门势力中,以玄苦大师、神山上人、单正三人发言力度最大,玄苦大师、神山上人都无异意,众人自然都想先看看谈叛结果如何,与于虚雨谈判的事情,就这样敲定。

两方人中最苦的人一个是玄慈,另一个是岳老三。玄慈本来是少林方丈,还俗后在函谷归隐,可以说是逍遥派中之人。岳老三追随于虚雨多时,在少林寺出家。如今两方对立,两人左右为难,苦恼不已。两人闻得佛门欲与于虚雨讲和,不由欣喜若狂。

众人约好八月初十在洛阳城外玉皇庙谈判,于虚雨尽管已经登基,但还是依照江湖规矩,率领逍遥门人赴会。大理段誉也率领四卫赶来,为两方调和。

逍遥派为于虚雨、童姥、无海子、苏星河四人,康敏与执法、传功两位长老也是作为调和人出面。佛门中为玄苦大师、单正、神山上人、谭公、谭婆五人。赵钱孙本来对于虚雨继位一事漠不关心,接谭婆手书后赶来,做为佛门的调和方。

众人在殿内落座,相见时颇为尴尬。争斗双方以前都是好友,为于虚雨接位一事产生异议,甚至出现火拼事件,毕竟有些不快的情绪。幸亏段誉身份尊贵,说些轻松话题,赵钱孙谈吐风趣,说些笑话,让场上气氛逐渐活络起来,并开始转移到主题。

神山上人此时发难,他的声音洪亮,道:“我等武林中人以忠义为信条,今于盟主废幼帝而自立,与汉时王莽有何区别?”

正文 第137回 登基风波(二)

于虚雨对此人向来没有好感,但今日既然是谈和,却要应付他一下。他微笑道:“请问上人,所谓忠,忠于何人?所谓义,我于虚雨所行有何不义之处,请指教。”

神山上人道:“忠是忠于君王,至于义吗……”

他心中盘算于虚雨不义之事,却想不起来,接着说道:“不忠安有义。”

于虚雨道:“倘若忠于君王,此时我为君,众人为民。你等与我相争,也属不忠。若诸位认为应忠于大宋,不知当年柴家孤儿寡母,应该向谁讨个说法。”

神山上人争辩道:“此一时,彼一时。太祖皇帝天纵英才,因此有黄袍加身一事,大周将皇位相让。与你所行之事却是不一样。”

于虚雨道:“其实历代改朝换代,都会有这些矛盾出现。历朝中皆有忠义之人,这些人固然可敬,但因不明事理,因此只是愚忠。人皆以为应忠于君王,其实不然。忠诚的对象不是某个人,应该是民心。拿如今来讲,倘若我不接位,朝中无治国良才,若北辽、西夏趁机来攻,我大汉子民若是战败,沦为亡国奴。众人都会骂我,道‘当年若是于虚雨接位,施新政而富民,施新策而练兵,安能致使汉人如此’。我入朝已有多年,深知若不接位,新政、新策实施,阻力巨大。敢问上人,我接位后百姓是否正在逐步富裕,部队是否逐步强盛?倘若有一位汉人,平北辽,定西夏,下吐蕃,使我中国真正统一强盛;又有一人,才能平庸,只有自保而不能强国。上人之意,是选择何人?”

神山上人嘿嘿冷笑一声道:“原来于盟主还要去平定北辽、西夏、吐蕃,想高祖皇帝与北辽作战尚且战败,你想平北辽,是否有些说笑。”

于虚雨见此人真是可气,怒极反笑,道:“上人莫要如此看不起人,以上人之能力,此事定是无法做到。但我于虚雨却有自信能够做到,诸位可试目以待。”

于虚雨说完,转向玄苦大师道:“我今继位为帝,大师以为以少林之力,能有回天之力吗?”

玄苦大师苦笑一声,沉思片刻道:“没有。”

于虚雨接着问:“倘若大师有力回天,大师为万民考虑,选择当代皇帝,将选择谁?”

玄苦大师脑中盘算几圈,道:“老衲久居山林,此事却真得回答不出。”

于虚雨又道:“我逍遥派高手如云,如果依照武林规矩,与诸位相斗也是赢多输少。我为何一再隐让,原因有三,一则武林平静已久,我不想惹发事端。若是火拼几次,双方死伤无数,则会积成不可调和的矛盾。二则武林若元气大伤,亲人痛而仇者快,北辽、西夏等国国主必会拍掌称快。三则我与诸位相识日久,若非有人心怀异念,居中挑拨,少林寺一定不会出头。”

玄苦尚未答话,神山上人在旁边听完,按捺不住,抢着说道:“我等也知道会挑起变乱,为武林正义不得不如此。”

于虚雨望着他道:“上人若以为你够斤两,我于虚雨站在这里,任你清凉寺合战也好,车轮战也罢,我只是一个人接着。这是按武林规矩。若是你继续惹发事端,挑拨是非,将你法办,这是依律而行。你有没有想过,若不是我念在与众人相识多年,不忍派兵剿杀,恐怕诸位此刻,本门基业毁于一旦,门人子弟死伤无数,在中男土地上恐怕再无立椎之地。”

神山上人一张老脸涨得通红,却又发作不得,一是于虚雨武功之高,他曾亲眼目睹。二是于虚雨为武林盟主多时,积威之下,也不敢与他叫板。三是于虚雨现在为一国之君,所言都是实情,他一声令下,清凉寺恐怕离灭门不远。

段誉见于虚雨说话越来越严厉,一点不给神山上人面子,见神山上人的脸色越来越难看,打圆场道:“我们原本都是好朋友,前面有些误会,今日也不再提。大哥不如说说如何处理此事,平息兵戈,岂不皆大欢喜。”

于虚雨平息一下心中火气,对玄苦大师道:“以大师性格,必然不会做出如此决定,想必是寺中长老主意。希望大师回去后劝解说服,以往之事到此作罢,我逍遥派门人不以诸位为敌。但此事可再一不能再二,如若觉得我好欺负,也请先想明白争斗结果往往是两败俱伤。从今天起我退出武林联盟,各位以选举谁为武林盟主,我也不好再去打扰。我逍遥派门人将在几年内退出江湖,专心治理国家。诸位有何意见请讲,我于虚雨做为江湖朋友身份,力所能及之事,自会替你们做到。”

玄苦大师与单正等对望一眼道:“既然陛下已经决定,我等回去后自然约束弟子,不会再与陛下为敌。至于其他事务,我想还是顺其自然吧。陛下公务繁忙,我等也不敢打扰陛下太多时间,我等告辞。”

玄苦大师“陛下”一词说出,证明他们已经认可于虚雨继位的事实,而且也不会因为此事再去惹发事端。单正等一起起身,纷纷告辞。

于虚雨道:“那倒也不用急于一时,不若在此处用餐完毕,也让我们聚上一聚。我以后精力除了新政之外,将会致力于平定诸国,让百姓免遭战乱之苦。再聚首的机会,怕是不会很多了。”

于虚雨天子身份,今天与他们一起就餐,都是看着往日的情份。众人见盛情难却,不好推辞,一起到偏殿用餐。席间于虚雨和以前没有什么区别,依然拿着大碗,依次敬酒。众人尽兴而归,只留下大理、逍遥派、丐帮等人。

送玄苦大师等人上路后,段誉道:“大哥,你如今当上大宋天子,我再也不怕吐蕃、西夏前来相欺。我在大理闻得消息,兴奋的都无法安眠。这几日我想去看看新政成效,然后将新政在大理实施。”

于虚雨上前拍拍他的肩头,道:“二弟为人仁义,大理得你为君,也是他们的福气。我们现在起程回去,在汴梁好好玩玩。”

佛门一事轻飘飘的解决过去,于虚雨心中苑如放下了一块大石头,心情非常高兴。段誉对于虚雨自始至终非常尊敬,一路上请教施政方面的问题,也获益非浅。

于虚雨将汴梁皇宫划为四处,一处安置大宋后妃;一处让童姥、李秋水、李沧海、甘宝宝、秦红棉、院星竹、王夫人、刀白凤;一处为皇后、贵妃居住;妃住在别一处。

清月与于虚雨春风几度后,怀上了于虚雨的孩子,李秋水出面,将清月、清星也嫁入于虚雨,于虚雨封清月为兰妃,清星为桂妃,让两人与石青露等居住在一处。

于虚雨在童姥、李秋水等人搬进宫中以后,封童姥为天夫人,李秋水为地夫人,李沧海为人夫人,供给俸薪等皆按皇后例。王夫人为金夫人,院星竹为木夫人,甘宝宝为水夫人,刀白凤为火地人、秦红棉为土夫人,供给俸薪等皆按贵妃例。

此时于虚雨已生有七子三女,王语嫣、王夫人都为于虚雨产下一子,而且年龄相仿,忌讳世人议论,对外伪称为王语嫣一胎双子。木婉清、钟灵、阿朱、梅剑、石青露各生一子,竹剑、崔绿华各生一女。童姥接近百龄,却奇迹般的也产下一个女儿,让于虚雨惊叹不已,所幸女儿长相清秀,身体也非常健康,让他放下心来。

登基为帝后,于虚雨不好经常出入宫廷,康敏因此常常独守空闺,心里不由羡慕其他诸女,向于虚雨提出要辞职入宫。于虚雨考虑再三,决定让她再留任半年,待丐帮结构调整后,然后入宫。